乳房早发育女童的临床转归及中枢性性早熟危险因素分析

Zhejiang Medical Journal(2020)

引用 2|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了解乳房早发育女童的临床现状及转归,探讨向中枢性性早熟(CPP)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断为乳房早发育的128例患儿进行纵向随访研究,根据发病年龄将患儿分为两组:A组56例(<24个月),B组72例(24~96个月).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初诊时,两组病程、身高标准差评分(H-SDS)、体重标标准差评分(W-SDS)、乳房发育分期、骨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BA/CA)、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基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随访结束,乳房发育消退84例(74.34%),持续不退或进展25例(22.12%),退而反复4例(3.54%),A组患儿乳房发育消退率明显高于B组(P<0.05).随访中有18例患儿进展为CPP,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发病年龄、初诊时W-SDS、体重指数(BMI)、子宫长径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分析,发病年龄、子宫长径是乳房早发育进展为CPP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 乳房早发育并非都呈自限性,部分会转化为CPP,发病年龄和初诊子宫长径可能是转化的危险因素.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