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造林密度的早期响应及其生物量分配调节机制

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17)

引用 3|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探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造林密度的早期响应及其生物量分配调节机制,确定利于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的适宜造林密度.[方法]设置4个造林密度,即2500、4444、10000、40000株·hm-2.调查测定时,分株生长能力采用每木检尺法,克隆繁殖能力采用子株个体计数法,克隆扩散能力采用跟踪挖掘法,地上生物量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垂直根生物量测定采用格子样方法和全挖法,水平根生物量测定采用跟踪挖掘法.[结果]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分株地径和冠幅生长量呈对数函数下降,而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呈上凸抛物线变化即先升后降,且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地上生物量分配下降、地下生物量分配上升,水平根生物量分配也呈上凸抛物线变化即先升后降;分株生长能力与地上生物量分配呈正相关,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与水平根生物量分配呈正相关.[结论]种群通过地上与地下、水平根与垂直根生物量分配调节,在分株生长与克隆繁殖、克隆扩散之间做出权衡,从而形成与造林密度相适应的个体形态和克隆生长格局.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分株形态呈粗-中-细的变化过程,克隆繁殖和克隆扩散能力呈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即克隆生长格局呈离散型-聚集型-离散型、种群稳定性呈低-高-低的变化过程.最有利于克隆生长和种群稳定性维持的适宜造林密度为15000~20000株·hm-2.相应的株行距为0.5 m×1.0 m~0.7 m×1.0 m.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clonal propagation,Hippophae rhamniodes ssp. sinensis,Mu Us sandy land,clonal expansion,biomass allocation,initial planting density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