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空间利用特征分析

Luo-ying DEME,Xiao WANG,Jin-dong ZHANG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

引用 0|浏览1
暂无评分
摘要
目前,关于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空间共存机制主要存在3种假设模式:即毗邻但空间不重叠;共享局域空间,但活动区域分开;共存在小尺度空间.明确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空间利用模式,能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提出科学参考依据.为此,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集中分布区域同时监测大熊猫及人类活动,通过分析大熊猫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大熊猫与人类的共存机制.结果 表明:(1)研究初期(2011.11-2013.04)人类活动月相对丰富度较低,此时该区域内监测到的大熊猫月相对丰富度较高.但从2013年5月起人类活动强度骤增且此后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导致大熊猫的月相对丰富度急剧降低.(2)虽然在关键的限制性因子(如水源等)的利用上大熊猫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存在重叠,但总体而言,人类活动频繁出现的区域大熊猫的出现频次明显减少.结合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存的3种机制分析得出大熊猫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共存模式为共享局域空间,但活动区域分开.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保护区应全面考虑人类干扰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同时,减少人类与大熊猫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