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5)

引用 1|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以大穗型冬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在不同地(肥)力条件下,设置农民习惯(FP)、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三种栽培模式,主要研究不同地(肥)力水平下各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特点、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吸收效率(UPE)、氮素转化效率(UTE)、地上部氮素积累量(AGN)、氮素收获指数(NHI)、籽粒含氮量(GNC)的影响,旨在探讨协同提高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栽培模式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中肥力条件下 FP、SH、HH 三种栽培模式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8.05、8.94、8.56 t/hm2,SH、HH 模式较 FP 模式分别增产11.06%、6.34%,HH 模式较 SH 模式减产4.25%;高肥力条件下 FP、SH、HH 三种栽培模式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8.38、9.66、9.30 t/hm2,SH、HH 模式较 FP 模式分别增产15.27%、10.98%,HH 模式较 SH 模式减产3.73%。中肥力条件下 FP、SH、HH 三种栽培模式两年的平均 NUE 分别为19.97、15.08、22.82 kg/kg,HH 模式的 NUE 分别比 FP、SH 模式提高14.27%、51.33%;高肥力条件下 FP、SH、HH 三种栽培模式两年的平均 NUE 分别为17.79、13.87、20.90 kg/kg,HH 模式的 NUE 分别比 FP、SH 模式提高17.48%、50.68%。超高产模式在三种模式中获得最高产量,但氮素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另外两种模式,高产高效模式通过提高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转化效率从而大幅度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其产量比当地农民传统栽培模式显著提高,与超高产模式比较维持了较高的产量水平,说明通过栽培模式的优化,可以协调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两个过程,获得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