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侵犯胰腺的CT影像学特征及在原发灶可切除性判断中的意义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2017)

引用 2|浏览8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癌侵犯胰腺的CT影像学特征及在原发灶可切除性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6年8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检查.31例患者中,11例术前CT检查显示胃癌与胰腺脂肪间隙消失而判断为可疑侵犯,但术中证实未侵犯胰腺(PN)患者设为PN组;11例手术证实胰腺受侵犯(PI),通过联合胰腺切除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设为PI组;9例手术证实胰腺受侵犯,且无法行根治性切除(PI-NR)患者设为PI-NR组.观察指标:(1)胃癌与胰腺接触面形态分型.(2)3组患者CT检查情况比较:原发灶部位,胃癌厚度,Borrmann分型,胃癌外侵形态,判断胃癌外侵明显处是否为胰腺与胃邻近区域,胰腺接触或受侵犯部位,胃癌与胰腺接触面长度、形态及清晰度,接触或受侵犯胰周CT值,正常胰周CT值.(3)治疗及随访情况.患者均接受探查手术,并根据探查结果行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或未行切除术.术后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状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胃癌与胰腺接触面形态分型:根据胃癌与胰腺接触面形态的CT检查特征分为4型:Ⅰ型:胰腺与胃癌相贴,胰腺接触面形态及弧度无明显改变;Ⅱ型:胰腺与胃癌相贴,胰腺接触面弧度变平或浅凹陷;Ⅲ型:胰腺与胃癌接触面呈嵌插征或明显凹陷;Ⅳ型,胰腺与胃癌无接触,但两者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呈污迹征或伴索条、淡片影.31例胃癌患者中,5例Ⅰ型、10例Ⅱ型、4例Ⅲ型、12例Ⅳ型.(2)3组患者CT检查情况比较:PN组胃癌外侵形态为结节外突、毛刺索条、片状模糊患者分别为1、6、4例,PI组分别为5、4、2例,PI-NR组分别为0、2、7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54,P<0.05).PN、PI和PI-NR组胃癌外侵明显处为胰腺与胃邻近区域患者分别为2、8、8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59,P<0.05).PN组胰腺接触或受侵犯部位为胰头、胰体、胰尾患者分别为6、5、0例,PI组分别为1、7、3例,PI-NR组分别为5、4、0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90,P<0.05).PN组胰腺与胃癌接触面形态为Ⅰ、Ⅱ、Ⅲ、Ⅳ型患者分别为5、6、0、0例,PI组分别为0、4、4、3例,PI-NR组分别为0、0、0、9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291,P<0.05).PN组胰腺与胃癌接触面清晰度为清晰或模糊患者分别为10、1例,PI组分别为0、11例,PI-NR组分别为0、9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227,P<0.05).PN、PI和PI-NR组接触或受侵犯胰周CT值分别为-46 HU(-57 HU,-20 HU)、-34 HU(-41 HU,-25 HU)、-10 HU(-15 HU,-10 HU),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306,P<0.05).PN、PI和PI-NR组正常胰周CT值分别为-87 HU(-96 HU,-76 HU)、-88 HU(-70 HU,-1 HU)、-83 HU(-98 HU,-74 HU),分别与3组接触或受侵犯胰周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2.581,13.780,7.793,P<0.05).(3)治疗及随访情况:31例患者中,22例行根治性切除,9例无法根治切除而行单纯探查或短路手术.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0~7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5个月.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82.6%,2年生存率为77.1%.结论 胃癌与胰腺接触面CT检查特征及分型在胰腺侵犯及可切除性间存在差异,PN主要表现为接触相贴,PI主要表现为两者弧度变平或出现嵌插征,PI-NR主要表现为两者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呈污迹征或伴索条、淡片影.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Gastric neoplasms,Pancreatic invasion,Staging,Tomography,X-ray computed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