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地块下泥盆统古地磁结果对其古地理位置的制约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8)

引用 15|浏览7
暂无评分
摘要
兴安地块对中亚造山带的晚古生代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古地理位置目前仍无可靠古地磁数据限制.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多宝山地区的一个下泥盆统泥鳅河组紫红色粉砂岩剖面开展了系统古地磁学研究,11个采点均显示高低温双分量特征.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与现代地磁场接近,应为近代获得的黏滞剩磁或热黏滞剩磁;高温分量显示单一负极性特征,在35.7%褶皱展开处获得最大集中,经与同时代乌里雅斯太陆缘和中蒙古额尔古纳地块的古地磁数据进行对比,认为其可能遭受了附近309—299Ma(石炭-二叠纪负极性超时期间)的花岗岩浆侵入热事件改造而获得重磁化特征剩磁分量:D/I=28.6°/-33.2°,k=-18.6,a95=10.9°,对应的古地磁极为λp,/φp=17.3°S/97.1°E(dp/dm=7.0°/12.4°).结合同时代周边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分析认为:晚石炭世中蒙古-额尔古纳地块、乌里雅斯太陆缘和兴安地块纬度差异小于3°,可能已形成统一陆块,位于28°~30°N附近;此时西伯利亚位于45°~50°N附近而华北和松辽-锡林浩特地块则位于赤道低纬度地区;古亚洲洋此时仍未关闭,主洋盆为贺根山洋而非索伦洋.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